民营经济是广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上世纪末以来,民营企业成为广东外贸出口的主要新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外贸发展中表现突出,可圈可点。
一、 从“草根”到“巨榕”
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人们嘴边经常挂着这样一句话:外向型经济看广东,乡镇企业看江苏,民营经济看浙江。可以说,这是当时全国经济形势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承接外资驱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依靠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一步到位的外源型经济,初期的工业化凯歌行进,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江苏则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形成了发达的乡镇经济;浙江则以温州为代表,以“草根经济”、“小商品大市场”、“块状经济”为特色,形成了发达的民营经济。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尤其是中国成功入世后,广东的地缘优势和先发优势正逐渐消失,外资正长驱直入内陆腹地,外源型经济也正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风险。外向依存度偏高,产业发展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瓶颈。同时,广东的内源型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2002年,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5%,而浙江早在2001年民营经济比重已超过40%。内外源型经济严重失衡的格局,使得广东经济发展显得“一腿短一腿长”。
广东人开始意识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内源型经济才有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提高,广东经济发展才能更协调,更强劲。于是,发展民营经济被提升到了“内外源经济协调”和“增强广东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的新的战略高度。2003年2月,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提出,要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营造民营企业人员“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发展氛围。强调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一例外都要抓民营经济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提出要抓发展和提高并重,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决定》颁发后,省委、省政府又相继出台了12个配套文件,以进一步落实对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决定》及12个配套文件成为广大民营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掀起了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新高潮的到来。
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广东民营企业投身到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去,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已成为广东外贸新的增长点,在广东外贸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全国外贸发展中表现突出,可圈可点。2000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仅为11.68亿美元,到2005年进出口总额已增至508.8亿美元,5年间年均增长1.1倍,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0.69%增加提高到2005年的11.89%。近年来,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规模更是发展迅猛,2006年、2007年、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48.98亿美元、991.96亿美元和1096.4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4.21%、15.65%和16.04%。2007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667.12亿美元,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的1/3左右,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1%,比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上升10.7个百分点、8.3个百分点、5.5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2008年,广东民营企业出口总额为720.2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7.8%。到了2010年,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比同期增长了47%,达7505.4亿美元,高出当年全国进出口增速12.3个百分点。
广东民营经济经历了从“草根”到“巨榕”的历史巨变,缔造了一个腾飞的奇迹。毫无疑问,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 奇迹背后的重重困境
由于受到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及工资价格上涨、电力供应不足、国土与环保政策从严,以及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形势也不容乐观,出口增幅持续收窄。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21 日报道,2008年1-2月,广东私营企业出口增幅仅为13.4%,比2007年同期回落52.5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最低,并首次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幅。显然,在广东民营企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其背后也隐藏着种种困境。
(一)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使企业获利甚微
目前,广东民营企业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轻工和农副产品为主,附加价值低,而且,大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品雷同,没有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陷入价格战,也使得很多企业在保本或亏本的边缘上经营。比如,广东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圣诞用品生产及出口基地之一,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比重近六成。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原油、塑料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人民币也在不断升值,这些因素加大了广东圣诞用品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据海关统计,2010年1-10月广东省共出口圣诞用品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 13.3%。据海关专业人士分析,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创新已成为圣诞用品出口的硬伤。广东出口的圣诞用品多以塑料制品为主,传统手工粗糙,技术含量偏低,多是简单模仿,新设计较少,花色品种较为单一,且缺乏自主品牌。面对国外市场更高的准入标准,出口产品的适应能力亟待提高。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贸易壁垒不断增加
2009年3月17日,世界银行在华盛顿发布名为《贸易保护:正在萌芽但趋势忧人》的报告,报告指出,尽管G20去年11月一致承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但其中17个国家已经设立了新的贸易限制,共有47项贸易限制措施得以实施。在上述限制贸易措施中,既有关税、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又有技术壁垒、劳工标准、环保、知识产权等新的贸易壁垒,甚至出现了投资保护主义、金融重商主义的倾向,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隐蔽化等新的特点。在此情形下,随着广东民营企业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遭遇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形势十分严峻。比如,加工贸易长期占据广东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是广东吸收外资和产生贸易顺差的重要渠道,是提供就业的主要平台,但在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冲击下,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呈下滑态势,据海关统计:2009年1月广东加工贸易出口142.5亿美元,下降30.3%;进口64.4亿美元,下降44.1%。
(三)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令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11日,1美元对人民币6.6216元;1月12日,1美元对人民币6.6128元;1月13日,1美元对人民币6.5997元,三天内三度创下汇改以来新高。不断冲高的人民币汇率给广东省众多外贸与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佛山渡人鞋业有限公司CEO刘伟艳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作为劳动密集产业,利润本来就非常有限,随着人民币升值,企业生产成本至少要增加3-4个百分点,如果无法提高出口价格的话,企业可能无法生存。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以出口为主的产业来说,会降低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短期内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上涨,也使企业不堪负重。珠三角近年先后出现几次所谓的“民工荒”,倒逼着企业涨工资。专家预测,未来五年,工资会增长139%。可是,面临着原材料、动力、运输、管理各项成本费用只上不下的局面,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企业如何承受呢?现在已经有企业陷入按人数去接定单的窘境了。这一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四)社会服务不配套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出口
据《羊城晚报》报道,目前,广东民营企业自营外贸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不配套问题,比如银行处理单证不及时、银行审证缺乏经验、货代公司无法保证舱位、提单迟到难以转让等,不仅挫伤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而且常常延误商机。出口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行业协调自律,也是广东民营企业出口的一大困扰。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跨部门从事进出口业务,但由于没有对这些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产品出口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与温州等地的民营企业相比,广东民营企业的合作机制一直较差,在进入国际市场时习惯于单打独斗,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广东还缺少协调功能强大的商会组织,商会、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其行业、企业联合体的集群优势和整合作用,在促进出口方面,很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当企业遇到国际贸易纠纷时,也不能发挥其组织功能。
此外,缺乏金融支持,企业产品推广渠道单一,缺乏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等,也都是当前广东民营出口企业面临的棘手问题。
三、积极寻求突破之路
要改变广东民企目前的这种格局,必须从其发展战略上加以考察。从广东民营企业自身来看,必须摆脱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的局限性,及时从传统的产业领域转移出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继续留在传统领域的企业,也必须改变原来的以加工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根本上改变低层次的竞争格局。
(一)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从发展趋势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容量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因此,广东民营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唯有努力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才能跨越拼成本、拼价格的初级竞争阶段。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4月3日报道,就在广东2008年头两个月的出口出现总体增幅大幅收窄,玩具、纺织服装和塑料制品等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分别下降2.2%、5.2%和10.4%的情况下,广东高新产品出口却保持了高增长:2008年1~2月,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192.5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5%。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和电子技术产品为高新技术产品,两者合计占97.5%,而两者增幅分别达到27.5%和16%。所以,出于长远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必须从战略上加快产业的升级和产品的技术更新。一是要运用高新技术对服装、家具、玩具、陶瓷及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档次,努力降低成本,开发新品种,提高市场适销度。二是要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制定更加有效的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知识产权政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良好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多方位拓展市场空间
一是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目前,广东民营企业出口市场大多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由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量巨大,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遭受贸易壁垒。因此,广东民营企业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除了向传统的欧洲、美国、日本等市场出口外,还应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加大对非洲、拉美、东欧、东盟、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政府应对民营企业开发新市场给予支持,促进民营企业扩大出口。
二是到国外开拓市场。在国外开拓市场方面,浙江的民营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在俄罗斯创办了“海宁楼”,在南非创办了“中华门”,在巴西创办了“中华商城”,在阿联酋创办了“中国日用品商品城分市场”,这些境外市场成为浙江民营企业生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逐渐成为浙江产品出口当地并辐射周边国家的根据地。
三是加强与国际大型流通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并积极争取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和采购体系,构造出口贸易新渠道。向跨国零售企业直接供货,进入国际零售企业的采购网络,这是进入国际市场最简捷有效的途径,这样可以绕过出口国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
(三)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贸易拓展作用和优势
实践证明,在一些国际经贸活动中,以商会比以政府的名义开展工作更为顺畅,也更容易被国外工商界所接受。而且面对进口国或地区设置的重重关卡,程序繁琐的贸易壁垒调查,政府和单个企业作为提诉人,要么有主体越位之嫌,要么势单力薄,而通过民间商会组织的协调作用,制定会员企业统一的对外策略,可以实现组织整体力量的低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