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饶磊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随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提高基准原油价格,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上涨到12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其后三年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下降了7%。
1978年底,两伊战争爆发,全球石油日产量锐减,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危机中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油价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5美元,导致主要工业国经济出现衰退。这次的石油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石油危机的爆发改写了许多国际规则——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以协调防范石油危机;不少国家建立了进口原油储备系统以规避风险;国际原油期货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具有保值作用的硬通货;原油价格也成为衡量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否的敏感指标;地缘政治上,引起地区武装冲突的重要因素可能是石油的勘探与归属问题……
一.石油与经济
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条件,经济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必须以消费一定的能源特别是石油作为保证,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正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石油不仅为我国工业经济提供能源,还作为一种能制成5000多种化工产品的的原料,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但不幸的是,我国的石油能源并不安全。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并不把诸如生态、资源、能源等外生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这种理论范式在解释现实中的石油冲击(Oil shock)时不免捉襟见肘(直到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后,才涌现出大量研究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活动影响的文献),但危机是如此严重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这种外部冲击——石油对经济究竟有何影响?
国际政治学家苏珊·斯特兰奇在《国家与市场》中指出“石油资源是贯穿维系国际经济关系中安全、金融、生产、知识四种主要国际格局的神经”,一语道破石油在当今国际政经秩序及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石油属于耗竭性资源类的能源矿产资源,根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发布的《国家经济安全》一书,石油安全可定义为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于我国还未能与境外连接的陆地建立起更加有效的陆上油气运输管道,石油运输还多集中于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而印度海军的扩充、东南亚的军备竞赛、领土争端和海盗问题都直接威胁到中国石油运输线的安全。此外,世界主要产油区局势不稳定,多为“高风险地区”,当地政治局势复杂,宗教领土争端纠纷不断,特别是美国在中东有强大影响力,这些均对我国的石油安全构成制约。
二.我国的石油安全现状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本身也是一个产油大国,2009年中国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4%。据国家发改委的数字,2009年中国原油产量约为1.894亿吨。但从1996年起,我国已成为原油的净进口国,2009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2亿吨,国内石油消费中一半以上来自国外进口,原油对外依存度达51.3%,已超过50%的能源警戒线。此外,油价的大幅波动特别是高油价对我国经济也造成了不小影响,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了34.8%,但进口金额增长却高达71.4%,成品油的进口量同比增加34.1%,但进口金额增长却达到了57.7%,按平均进口价格计算,由于价格上涨的因素,2004年我国为进口石油多支付了86亿多美元外汇。此外,据专家估计,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GDP将损失0.06%。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达到了1.6,这意味着能源消费增长的速度已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速。
我们在享受到“黑色的黄金”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应关注碳氢化合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二氧化硫的85%,铅的61%都是使用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引起的。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3至20亿吨,人均碳排放量将高达0.9—1.3吨,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全球并未对减排达成一致的有效力的协定,但作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气候变化的责任者,而且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一任环境恶化,我们将付出经济及生态环境上的沉重代价。
三.来自广东的案例
广东在环境方面面临严峻的考验,据统计,2008年度广东有一半的城市出现酸雨,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为酸雨重灾区,其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改革的第一阵线,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状况向来备受瞩目,随着广东适度重型化的发展,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可喜的是,根据《广东发展蓝皮书(2009)》的资料显示,在“十一五”前三年,广东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2.93%,3.15%和4.32%,已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2.8%。下图是2004年——2007年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从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随着LNG(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实质性进展,广东已在形成新的能源供应能力。但从一次能源的消费构成上看,广东省仍然以原煤和原油为主,2007年两者之和为76.2%,仅比1995年下降了8.7%,而清洁能源的使用偏低,这些都将对交通运输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除此之外,广东的人均能源资源贫乏,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足30吨标煤,不到全国人均储量的1/20,一次性能源自给率低于12%,原油、成品油、煤炭和电力等主要能源90%以上来自省外或进口。从近两年珠三角地区频繁出现的“油荒”现象来看,由于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贸易体系和储备体系还不完善,外来能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供应风险较大,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四.积极应对石油安全的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资源紧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以下几个途径保障我国的石油能源安全。
第一,拓宽石油供应的视野。在全球化的视角下,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敢于“走出去”,利用自身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优势,积极同产油区建立良好的商业合作关系。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经历来看,“走出去”必然会面临不适和风险,这对我国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化解风险,消除潜在隐患,是我国石油等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第二,大力开发节能技术,降低污染和能耗,提高石油的资源使用效率。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1975年至2000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了50%,但其“能源密集度(即生产一美元所需要的能源量)却降低了40%,这正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果。此外,还有诸多新兴替代能源技术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不仅能提供大量能量,而且还是清洁无污染能源,如广东实施的LNG项目就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战略步骤。
第三,完善石油储备战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备的石油储备,对缓解石油供应的暂时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已在镇海、舟山、大连、黄岛建立了首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有消息称,二期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广东有望迎来两个油储基地落户,油储基地的落成对解决广东的“油荒”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系暨南大学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