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几乎成为人身体的延伸。随着技术更迭,手机的功能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到时下可以安装令人眼花缭乱的应用程序,其对移动信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拥挤的室内、大型场馆、飞驰的高铁上享受流畅高速的网络,更是普罗大众所追求的体验。
移动通信依靠天线实现网络覆盖。天线是无线信号的入口和出口,好比人的眼睛和耳朵,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通信质量和用户感知。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内,就有一家在全球移动通信产业领域的“技术领跑者”。这家曾被媒体评价为“闷声干大事”的企业,正是京信通信系统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信通信” )。
凭借二十年来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网络建设经验,以及在小型化多系统多制式共用天线方面拥有的技术领先优势,京信通信获得了国内外运营商的广泛认可。目前全球前12大移动运营商中,京信通信为其中9家供应天线设备,并从2013年至今稳居全球基站天线市场前两名的位置。
如今,京信通信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可拓展演进、高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拥有核心网、接入网、传输网、天馈及子系统、无线优化、无线宽带等产品线,及国内外专利申请3000余项,参与起草、制订的国家和通信行业标准80余项。
把握核心竞争力创新让产品领跑全球同行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每天点开手机看到信号“满格”的图标,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满格”信号的背后,其实是一整条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支撑。站在这条产业链最中央的便是为人熟知的运营商,其核心设备是基站,终端则是手机。
“当基站信号和手机信号不能互通的时候,就需要外围设备作为中间桥梁中转收发。”京信通信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天馈业务线首席科学家卜斌龙介绍,京信通信此前一直为全球市场客户提供外围设备,2003年后开始扩充基站天线产品线,主攻基站及其子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
京信通信经过近15年的探索,终于“修炼”出了属于自己的“看家本领”。“我们天线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小型化。”卜斌龙提到,在同样指标下,京信通信的天线能够实现体积最小,在同样体积下,京信通信的产品则能够达到指标最好。
天线辐射单元“空间重叠复用”技术提出近6年后,卜斌龙与团队又研发出了它的“升级版”——混合阵列“空间重叠复用”技术和一体化移相器及超薄馈网技术。运用这些创新技术,京信通信推出了一系列主打“小型化”的超多端口共用天线产品、混合制式融合天线产品和高阶MIMO天线产品,并迅速占据全球领先位置。
京信通信2017年年报显示,去年推出的业内最小截面的4+4端口天线,是目前中国内地窄带物联网建设的主流型号;代表了当前业内最高技术水准的小型化TDD/FDD混合制式“4488天线”,可以支持当前中国移动的所有覆盖频段(900/1800/TD-LTE),实现窄带物联网与TD-LTE网络的协同部署。
“我了解到,从2014年至2016年,全国因减少铁塔建设而节约的土地达到两万亩。”卜斌龙认为,保护土地资源要减少铁塔的建设,就应该推进天线的小型化和多制式融合,“这对于国家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紧抓5G时代新机遇实现“小基站 大容量”
“比起打电话,现在大家好像更关注自己拍了美食照片后,能不能第一时间发上朋友圈。”谈到当前移动通信的工作重点,卜斌龙认为是从信号的覆盖转移到了提供更大的数据流,带来更快的网速,这就需要提升网络的容量。
“2G到4G时代移动通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人,到了5G时代要实现万物互联。”卜斌龙提到,有人曾预测进入5G时代,中国移动将需要超过300万个宏基站、3000万个小基站(Small Cell)。
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市场,京信通信加快了对小基站研究的步伐。作为国内最早部署小基站的厂商之一,京信以小基站系列为代表的无线接入产品技术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并获得过Telecom Asia年度创新小基站大奖。年报显示,小基站产品系列在2017年的收益较2016年度上升了53.2%,成为新的业务爆发点。
随着5G标准的逐步推出,京信通信于去年7月被授牌正式加入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同时在全球多个主要大城市进行的5G网络实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满足5G时代“大带宽、低时延、海量接入”等应用场景的需求,京信通信大幅提升了研发投入。与2016年相比,京信通信在2017年的研发成本增加了45.6%,占集团收益比例从3.8%上升到6%。
其中,为了突破专利壁垒,京信通信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不仅创新了972项天线技术专利,也找到了安德鲁的专利缺陷,在中国、巴西和欧盟无效了其12项核心技术专利,也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同行在基站天线领域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当前,京信通信正以开放的心态开展国际合作。从印度、土耳其到澳大利亚,都出现了京信通信的“身影”。在上届巴西世界杯的12座比赛场馆中,京信通信为其中8座场馆提供了一站式无线解决方案。
上月,京信通信宣布将为迪拜新地标——高150米、宽93米的“迪拜相框”部署室内无线解决方案。通过无缝连接的网络覆盖,来自全球的游客可以使用手机通过智能票务系统畅游这座巨型建筑。
“云”上掀起“智”造革命
打破传统制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藩篱,提升良率和效率,是工业互联网对工业的赋能。
京信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遂阳告诉记者,设备的测试是京信制造流程中成本最高的工序。如,多模产品测试指标多达200多项,传统方法下,整个测试耗时最高需要2个多小时。
“京信通过自动化测试、定标优化、并行测试等,优化测试用时30分钟左右。在测试数据的应用方面,京信与阿里云合作,建立工业大数据系统,通过对自动化测试系统采集的批量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定标寻优、分类决策及预测算法模型,进一步提升测试效率35%以上。”陈遂阳介绍道。
陈遂阳还告诉记者,京信制造已基本走过自动化、信息化之路。面对行业竞争及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多品种小批量的挑战,工厂已基本实现从岗位自动化、全自动柔性流水线到智能车间的进程。
“目前我们同航天云网和阿里云都进入了实质性合作,这种合作,一方面解决公司在制造上面临的难题,一方面通过项目合作开拓工业互联市场。”陈遂阳透露,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智慧云工厂的规划进一步提升京信通信的竞争力,并将借力阿里云ET工业大脑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司中的应用。此外,通过与航天云网、阿里云等云企强强联手,形成面向不同行业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及推动中小企业数据上云。
资料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