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中国金融安全报告

发布时间:2010-07-14

金融安全的定义

        金融安全是指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侵袭和威胁,尚且能够凭借各种手段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引致金融危机的临界状态之下,保持金融系统履行正常金融功能和维持有序金融秩序的态势和能力,维护这种态势和能力的信心与主观感觉,以及由这种态势和能力所获得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安全。

 

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国内因素

1.经济运行中难以提供金融安全所需的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会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而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

2.我国金融结构脆弱的资产负债结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活跃,使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明显,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突出。比如2007年6月末,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66.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中活期存款比重为37.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可见,在资金来源方面,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一般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

3.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植于现代金融工具及其创新
        现代金融金融工具都属于“虚拟资本”。一旦外部冲击致使不确定性增加或者使金融承诺的可信性成为问题,市场预期会发生逆转,导致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此外,金融工具创新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对金融安全产生负面影响;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使市场参与者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管者的监管方式相对滞后,央行的货币控制能力削弱。

4.中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体系功能缺陷明显
        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存在功能缺陷;缺乏真正的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稳定有序的运行秩序;具有流动性的、面向社会发行的各种信用工具不足,产品流动性差,金融创新缓慢,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集中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比例偏低,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市场结构失衡;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

5.金融市场机制对中国金融安全的负面效应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市场机制可能扩大和激化市场矛盾,在金融市场上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上信心危机的传递、无力支付的连锁反应和安全保障设施的负面效应等方面。

6.中国金融系统演进中的基本缺陷
        我国国有金融系统的形成是一个他组织过程,缺少自组织,而国有金融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制度性缺陷。其次,国家垄断了金融安排却不能提供相应的多元金融供给,国有金融机构效率底下;最后,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截止2006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1%、13.6%、12.1%和10.8%,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79%、4.04%、3.29%和2.0%,税前利润分别为715亿元、670亿元、657亿元和174亿元。

 

二 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国际因素

1.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使发展中的中国处于弱势地位
        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中,最主要的不平衡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巨大差距。由于发展中国际的经济基础薄弱,在国际经济金融交易中多处于不利地位。

2.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无序运行危机中国金融安全
        金融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和强烈冲击更使国际金融市场险象环生。此外,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他们难以体现甚至可能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金融霸权的干扰和金融全球化的无序推进不利于我国金融的稳定
        目前的金融全球化处于无序状态,国际资本的投机性和破坏性完全显现,这对处于经济转型期且金融体系脆弱的中国,在金融对外开放中,要保持金融的稳定和安全难度越来越大。

4.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将直接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
        金融全球化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在还没有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可以突破国家主权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中国金融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一半以上,是主要的贷款来源。资本市场的主体是证券市场。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证券市场,都因其内在不稳定性或内在脆弱性而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一、中国银行体系风险特征及其表现

1.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金融体系中最突出的问题
        不良贷款率是体现银行资产质量的最直接指标,它的高低影响着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强弱与安全。我国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可谓是中国银行业的“癌症”,比如2005年,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13133.6亿元。

2.资本充足状况不容乐观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高低变化决定了银行的实力和清偿能力。从整体上而言,2004~2005年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但一些资本约束与业务发展不能有机结合的股份制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本瓶颈,2005年全国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2.70%,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仅为1.80%。

3.银行体系盈利能力欠佳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很差,利润增长与资产增长不同步,资产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利润的相应增加。

4.流动性风险日益严重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银行存贷比持续下降、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增速差距拉大以及银行持有的央行负债比重不断上升。截止到2007年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8.2万亿元,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存贷差高达11.7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9万亿元。

5.内控机制不健全,银行运行处于多重风险压力之中
        内控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的危机银行进一步加大,这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高风险及其发展运营陷于多
重风险压力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及其表现

1.证券产品的虚拟性
        证券是一种虚拟资本,它的运行形成了虚拟经济,而虚拟经济比实物经济具有更大的内在不稳定性,产生证券市场的诸多风险。

2.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结构
        证券市场风险是指证券市场运行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数据表明,中国股票市场是高风险的市场,阻碍中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风险因素远没有消除。

3.中国证券市场风险日益显现化
        我国证券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无序竞争与羊群行为严重、市场操纵猖獗、过度投机、典型的政策市、证券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机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全对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危机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经济的动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建立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具体而言,它是指按照金融业风险的客观性及相关性设计相应的指标体系及经验性目标参数,经目标值与预测值相比较来决定金融风险程度的事前控制,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可发生的资产损失,为金融的安全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的体系。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分为宏观、中观(区域)和微观预警机制三个层次。宏观预警机制综合考察外部环境对金融业的影响以及金融业整体运营状况。宏观预警机制主要从宏观经济风险、外部冲击风险、银行业风险和股市泡沫风险四个方面构建。中观主要研究某一区域内的金融安全状况,从区域金融业安全和区域金融安全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预警。微观预警机制主要研究单个银行的安全状况,根据银行风险的基本类型设定指标结构,其分类指标层包括资本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

金融危机处置的策略

一、加快中国金融系统向现代金融系统的演进

1.中国金融系统演进的方向
        在中国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金融系统演进的方向已被经济的市场化发展趋势锁定为现代金融系统,即市场金融系统。

2.进一步推进金融产权制度改革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环节是金融产权改革,即国有金融结构的产权明晰。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金融产权制度;在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加强金融市场对内开放的力度。

3.尽快实行混业经营与统一监管
        混业经营与统一监管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种发展趋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体制和监督体制都还不够完善,它在我国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应重点致力于这几方面的工作:从法律上确定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健全金融机构内控制度;积极鼓励金融企业之间的合作和金融创新活动,提供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大力探索适应未来我国金融业混业的监管体制。

二 增强透明度建设

1.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的固有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固有的问题,它会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干扰市场运作,抑制金融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甚至威胁到市场的存在。

2.高透明度是金融市场建设的核心
        高透明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高透明度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市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其次,高透明度能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披露速度,从而促进建设有效的资本市场;最后,高透明度有利于提高资产流动性,并降低公司资本成本。

3.透明度的建设与维护
        透明度的建设与维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重要环节:公司的信息披露——中介机构的信息筛选投资者的信息解读。

三 构建有效的金融安全网
        金融安全网是政府用以防止金融业遭受不利冲击带来的传染性挤兑破坏的一组政策机制设计。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由中央银行、监管当局以及银行同业编织的、旨在促进金融系统稳定的金融安全网。

1.审慎金融监管
        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规定主要包括:完善资本监管制度,提升资本监管水平;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2.存款保险制度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变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在银行因意外事故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前者是指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说明或正式建立了存款保险机构的存款保险制度,后者是指没有法律说明或者正式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但往往事后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提供兜底。
        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体系一直实行的是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它所带来的弊端日益体现。因此,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对经营失败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处置的长效机制十分重要。

3.建设显性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LOLR)制度是指在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和央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前提下,中央银行为应对将引起流动性需求非正常增长的不利冲击,在其他市场来源不能满足这种流动性需求的情况下,对金融机构或整体市场所采取的相机提供紧急流动性的制度安排。
        国外LOLR是政府出于公益而生产的一种公共产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流动性危机处理机制,而国内的LOLR是指“央行为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提供的再贷款”,被称为“隐性最后贷款人”,它存在引发道德风险、导致财政危机、造成央行亏损、加剧通货膨胀、破坏市场规则、影响金融安全等一系列弊端。
        因此,我国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性LOLR制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确职能定位;区分两个时期(一般时期和危机时期);并用多种形式;限定救助对象;提高贷款利率;缩短贷款期限;坚持透明原则;增强惩罚力度等等。

整理/ 特约记者 范秀珍 (据《中国金融安全报告》一书)

上一个: 信用卡正遭遇“信用”危机 下一个: 浅谈中国外贸经济“被连环”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