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为亚健康状态的中国石油安全诊脉

发布时间:2010-09-02

在安全级别“绝对安全、较安全、不太安全、不安全”中,我国石油安全程度属于不太安全之列。
石油安全是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体系中的其中一环,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从宏观层面上优化能源结构,以具有前瞻预测性的战略眼光建立健全保障石油安全的大体系。

文/ 特约记者 陈识

  2010年7月16日18时,一声巨响打破了大连市新港黄昏的平静,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因操作不当,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引起火灾并引发部分原油泄漏入海。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批示,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16日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海上油污应急处置工作。就在几个小时前,受到成功堵漏墨西哥湾泄漏油井的消息的提振,英国石油公司股价上涨4%,而在距离大连不远的韩国首尔,国际能源署总干事田中伸男在2010能源技术展望会议上表示,如果世界各国积极执行低碳增长政策,全球石油需求可能会在未来25年内达到峰值。

  石油,又是石油。

  作为一种对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深远的关键性战略资源,石油能源对当代国家经济生活影响巨大,石油消费占全球各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0%以上,同时,与石油产业相关联的上游和下游产业众多,一旦石油供应长期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相关部门、产业和企业必将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对一国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而言,石油供应和价格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研究我国石油安全状况及战略对策——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阴霾尚未完全散去之时——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石油安全一般是指石油进口国能够以合适的价格稳定地获得足以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也就是使石油供求、消费和储备处于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目的是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数量。根据近年来中国石油安全指标测度结果,在安全级别“绝对安全、较安全、不太安全、不安全”中,我国石油安全程度属于不太安全之列。如果把中国石油安全比作一个人,那么他现在正处于亚健康状态。

 

五大症状

暴饮暴食:石油过度消耗

  2009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长7亿桶(1桶=0.1818吨),达到1.3331万亿桶,而受全球经济衰退趋势影响,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下降,全球石油日消费量下降了120万桶,创1982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但是对于一个GDP增速多年来保持在9%以上的大胃口经济体,我国的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都持续增长,其中表观消费量超过4亿吨,继续保持自2003年以来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的位置,相形之下,2009年约1.89亿吨的中国石油产量对填饱石油消费的肚子还差得很远,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在整个经济水平由低向高过渡的过程中,对经济的强迫性增长的要求明显,其表现是以消耗大量资源来换取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下石油的过度突发消耗而非逐步消耗,造成供需矛盾不断扩大,不但在经济上缺乏效率,对我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也将形成巨大隐患。我国目前并未建立有效机制对石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控制石油消费毫无节制的饕餮。

 

挑食偏食: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运输路线和贸易方式单一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8年的数据,进口石油绝大部分来自于中东和非洲,其中来自中东的进口石油比重约50%,非洲则占30%左右,从地区局势看,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石油资源虽然丰富,但也正是因此成为全球敏感地带,各方势力参与其中,局势错综复杂,非洲也是战事不断,无疑增加了外交和贸易成本,对其过分依赖要承担巨大成本和风险,难以保障我国石油安全;从交通运输安全看,我国的石油进口以海运为主,运输线漫长,而且必走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线路上的这些地区并不太平,如近年来猖獗的索马里海盗就让人为石油安全捏了一把汗;贸易方式上,石油进口现货交易超过90%,单一的石油贸易方式,敏感性很强,极易受到经济情况变化的干扰,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差。经验告诉我们,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更何况这个篮子本身就漏洞百出。

 

吃别人的嘴软: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

  2009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04亿吨,我国石油储量仅27.88亿吨,且按照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如果没有新的石油勘探,我国石油资源20年后就可能枯竭,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和进口国,2009年,我国净进口原油突破2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1.3%。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5.63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到57.37%,与现在的美国相当。

 

坐吃山空:战略储备不足

  必要的石油储备不仅能够应付石油的短期缺乏或者供应中断,防止石油紧缺,保证国家经济、政治的稳定,还能通过适当地增加或减少储备量来平抑石油价格,稳定石油市场,然而,中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尽管政府已着力加强石油储备建设,在镇海、岱山、黄岛、大连加紧建立4个国家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其中镇海基地已全部注满石油,其它三个国家油储基地也将在两年内注满石油。但据中国国家油储中心人士透露,即便四大基地都注满原油,再加上三大石油公司为期21天的商业储备,中国的储备能力也只有37天,仍远远低于美国(175天)和发达国家现在的标准(90天),中国石油储备仍面临坐吃山空,抗危机能力脆弱的境地。作为石油战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储备体系的欠完善,与中国逐渐崛起的大国地位也极不相称。

 

独食难肥:垄断之害与石油体制之弊

  2010年5月30日,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排名,中石油首次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位列“世界五百强榜首”,本应是让国家扬眉吐气之事,在国内却少人喝彩,原因大家心知肚明:垄断。

  尽管经过1998年以来的重大改制以及随后的中石油、中石化重组上市,加快了中国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然而目前国有石油巨头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尽管竞争机制的引进,建起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处于绝对的"地域垄断"中,原油、成品油供应以及定价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尽管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从而出现"买涨不买落"现象。解决石油供应安全问题,必须提高市场应对危机的能力,而在现有垄断体制下,市场主体的严重缺乏,供求关系扭曲,中国石油用户无法未雨绸缪预见隐患,更别提有效化解危机了,体制的弊端严重威胁了石油安全,阻碍了经济发展。包括上面提到的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仅仅靠中石油和中石化运作,国家单一主体进行石油储备,反应灵敏度较低,适应性较差,缺乏效率,难以提高石油安全等级。

 

处方:四个多元化

  替代机制多元化:加大技术投入,开发石油替代品,比如煤化油、生物柴油技术都是可行的选择,同时,向海洋进军,加紧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研发海洋采油技术,事实上,成立于1982年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09年储量替代率已经高达163%,远超出年初设定的储量替代率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一大保障。

  进口途径多元化:在稳定传统来源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进口渠道,逐渐减少过度依赖性,加大从其他国家进口石油的比例,同时积极采取新运输方式,比如与接壤国家通过陆路管道,开发管线运输技术与能力也是增强运力、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

  贸易方式多元化:鉴于单一现货贸易的风险,可建立完善期货贸易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石油期货贸易调整油价,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增加风险转移的手段,同时,其他方式如共同合作开发、以货易货、海外投资、与供应方长期合作等也会比较有效地增加抗风险能力。

  市场主体多元化:引入市场体制,鼓励民营企业,吸纳民间资本,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结构应该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逐渐突破僵化的垄断体制,这就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制进行保障,将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和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并重作为目标和工具性原则,同时借鉴各国通行的石油法律框架及其制度变迁规律,健全中国石油安全法律保障体系,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即为一例。同时,构建合理的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家和社会对石油安全情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监测和评估能力。

  正如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中国石油安全应该在战略上及早制定完善,策略上及时适应调整,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上发现问题,并且对症下药,而由于石油安全是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体系中的其中一环,所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从宏观层面上优化能源结构,以具有前瞻预测性的战略眼光建立健全保障石油安全的大体系,从而保证我国石油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上一个: 关注种子安全 下一个: 浅淡我国农产品短缺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