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6日,由我协会参与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非传统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以“非传统安全风险与全球治理”为主题,共设置四组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非传统安全理论与实践、区域安全与全球治理等议题展开探讨。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中心主办,广东国际经济协会协办,并得到了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浙江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69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进一步拓展非传统安全的理论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致开幕辞。他阐述了非传统安全风险与全球治理议题的重要性,表达了促进国家安全学领域学者交流、加强非传统安全学术共同体建设的愿景。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以非传统安全研究“视域”构建出发,阐释了非传统安全研究“一个算法”“两种起点”“三个纬度”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方面的四大转换。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以“话语”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传统安全研究的四点新趋势以及作为新安全类别的话语安全的新特征,认为信息传播的发展与科技变革既带来了安全新挑战,又开启了安全研究的新视域,为非传统安全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借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章雅荻认为,建立一个以积极安全为核心的多维度区域安全评估框架在全球安全治理中显得至关重要并探讨了对“积极安全评估框架”的构建。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国家安全问题催生国家安全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跃进从“纵向”出发,认为国家安全是所有领域安全的组合,最终都要回归到“人的安全”。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文良认为,危险和威胁、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议程是衡量安全问题是否为国家安全问题的标准,加快构建领域国家安全学理论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国家安全问题、维护国家安全的有效路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马振超认为,大安全观念及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是对国家安全认知的深化,呼吁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国家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构建问题。
深入探讨大国关系与区域安全问题
大国关系与区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与中美关系是非传统安全研究的重点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志斐聚焦澜湄水资源安全化问题,认为随着水资源稀缺性危机的加剧,水资源安全对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水资源安全治理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
“一带一路”共建地区安全问题也是本论坛专家们关注的焦点。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魏志江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强调应当挖掘历史上非传统安全治理的思想,构建非传统安全治理的学理基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朱新光聚焦中国与中亚的禁毒合作,认为在安全问题集中体现的中亚地区,中国与中亚应建立制度安排、不断推动双方增进互信、充分挖掘合作潜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静认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应从人与社会安全、国家、地区和全球三个维度应对中亚地区安全风险新变化。
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的新兴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变革也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新的挑战。长沙理工大学余乃忠教授认为,国家间的人工智能竞争会产生诸如技术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战略安全问题等,对非传统安全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邹晓龙副教授认为,未来的大国竞争,是综合国力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之争,如何在解决AI高能耗问题的同时兼顾“安全性”“经济性”“清洁性”将成为破局关键。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廖丹子认为,新一代数字科技与未来新兴产业加速创新驱动形成了三大关键数智要素,催生塑造了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郑先武讨论了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规范建设的“东盟路径”,认为中国在该领域应当发挥自身的全球性和自主性优势,实现“东盟路径”与“中国路径”的对接。
与会专家还就性别议题、移民问题、海洋治理、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新兴议题进行交流。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宇权教授在会议上宣布第十本《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21—2022》出版。此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凝聚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共识有着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出版第一本《全球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23—2024)》。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在闭幕总结致辞时对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给予了积极评价,并提到美国研究与非传统安全研究具有深刻的历史相关性与理论交互性。余潇枫用“涌现、隧穿、跃迁”效应概括了本论坛的显著特征,肯定了新生代非传统安全研究学者们的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