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期,我们关注的是经济安全领域里的“资源安全”,而《封面故事》作为所有杂志最重点最独家的栏目,在此,我们具体关注的是“资源安全”里面的“林业安全”,由三篇文章构成。第一篇是理论性和资料性的我国林业概述,第二篇是以案例形式,如种植桉树与种植珍稀名树所产生的对生态影响及效益的比较,来对第一篇里面林业安全或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作具体的阐述,最后一篇则是以更加详实生动的事例,即梅州盛通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的产生发展说明农林企业发展新模式。
文/ 杨懿
中国森林资源绝对短缺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年开始,2008年结束)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覆盖率仅为20.3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7%,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8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7%;人均森林蓄积量11.3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5%。
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在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为15.85亿立方米,仅占用材林总蓄积量的28.75%,中、幼龄林比重高达71.25%,龄组结构不佳,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
三是营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今后全国森林覆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中国森林资源无论从蓄积总量、人均占有量以及林种、林龄结构等方面都决定了中国森林资源的木材供给能力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我国是木材消费大国,下游子行业发展迅速,对林木原料需求上涨较快。根据《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测算,2010年全国木材供应缺口达1.42-1.69亿立方米,2020年全国木材供应缺口达1.53-1.73亿立方米,这些缺口都要依赖进口来解决,导致我国木材的对外依存度高达40%,木材资源的安全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向好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还表明,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第六次清查结果比较可见: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国森林覆盖率上升了2.15个百分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达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逐步显现,木材等林产品、生态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9年对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2009年全国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指出:2009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827.35万亩,比2008年增长9.92%。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影响,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据国家林业局初步统计,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9.81%,增速回落5.13%,林业产业形势呈现企稳向好态势。
数据来源:国家林业局
广东方面,2009年省委省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汪洋书记高度重视林业改革发展,在各地调研中多次突出强调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指出要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率先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广东生态崛起。林业产业成为了新的增长极,09年全年林业总产值达1510亿元,其中,森林旅游对地方财政贡献将超过1.5亿元,创社会综合旅游收入75亿元,受益农村人口200多万人。
2010年森林资源的两组关键词:一是森林碳汇,二是林权改革。从宏观的角度看,两者均可促进我国森林面积的增长从而加速实现碳减排目标;从微观的角度看,两者均为林业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关键词一:森林碳汇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50%。由于这是一个相对减排方式,在国内经济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碳排放仍将快速增长。据估计,国内目前碳排放量达到16.13亿吨左右,仅次于美国17.96亿吨的水平,但如果未来10 年维持7~8%的经济增长率,其排放量将达到 28.64 亿吨,届时将占到全球排放量的 36%,这一水平远超其他国家,将导致国际舆论压力上升,因此中国碳减排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碳减排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减排与减少大气中的碳存量。减排是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如煤炭、石油等产品。减少大气中碳存量也称为“碳吸收”,即通过技术手段将游离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固化并储存起来。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碳汇功能在于创造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能在碳交易市场中进行交易,目前国内成功的案例有“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和美国的相关研究报告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其中森林碳汇在国际碳市场的比例将可能达到10%。可见森林“碳吸收”不仅是我国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在庞大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占据有利位置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从林业企业的角度看,森林碳汇收入将直接改善其营业状况,一方面可以改变林业企业投资回报方式。国内碳交易将改变造林年年投入,一次回收的生产模式,碳交易将使得林企每年得以将固碳水平转换成现金流入,从而减少林业的经营风险和提升其回报水平。另一方面,碳交易也预示着木材价格上涨。由于减排任务迫切,碳排放权的价格将上升。在碳排放价格上涨预期强烈的前提下,国内外因减排需要将减少木材的砍伐,木材供给下降,木材价格上升,从而提升林业企业的收入水平。
我国政府已充分意识到森林在减排创碳汇中的重要性,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抓紧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据中国绿色时报7月6日报道,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日前发出《关于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与国际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方法,为全国森林碳汇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奠定基础。同时,引导企业自愿捐资造林增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并探索社会资金参与公益造林的林业投融资机制改革。广东省林业局目前也正在抓紧制定《广东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广东将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科学营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9年增加900万亩,林木蓄积量增加1.3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8%。
关键词二:林权改革
据《2009年全国林业经济运行状况报告》资料显示,林改扩大了农村就业空间,实现了“城里下岗、山上创业”,“一户承包、全家就业”,促进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报告期内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份有13个,林改开展以来吸纳的劳动力为3689.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922.7元,其中来自林业的收入为613.9元,由此可见林改着实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实惠多了,造林致富的积极性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2009年的基础上,2010年 “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年内积极推进林业改革,包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并启动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主题改革”和“配套改革”。“ 主题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以承包到户为主,把适宜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的承包经营权落实到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也要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明晰产权,真正确立农民的经营主题地位。“配套改革”指的是进一步健全林业公共财政制度、金融支撑制度、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制定林权抵押贷款办法、扩大抵押贷款规模、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林业的产权,将更大地调动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速森林面积和蓄积面积的“双增长”。
附:广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项目介绍:
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京都规则”的林业碳汇项目。该项目布局在广西苍梧县和环江县,每个县营造多功能防护林4000公顷,设计造林树种6个,包括大叶栋、马尾松、荷木、枫香、杉木河桉树。项目的经营形式有以下三种:
(1)单个农户造林:即当地有经济实力的农户,自己筹措资金,承包当地村民小组集体拥有经营权的土地,开展项目造林活动,林产品和核定减排的销售收入全部归农户和提供土地的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全部归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2)农户小组造林:即几个或几个以上的农户自愿组合起来,筹措资金,承包当地村民小组集体拥有经营权的土地,开展项目造林活动,林产品和核定减排的销售收入全部归农户小组和提供土地的村民小组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为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3)村民/村集体与林场/公司股份合作造林:即农民/村集体提供土地,林场/公司投资造林,提供技术、管理林分并承担自然和投资风险。农民/村集体和林场/公司之间订立合同,以明确造林管理责任、投入和收益分成。林场/公司将优先雇佣当地农户参与整地、造林和管护等活动,并支付农民的劳务投入以确保其短期的经济收入。
该项目实施后,到2035年将固定二氧化碳77万吨。按购买协议,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将向项目购买220万美元的碳汇。通过实施项目,广西预计将增加农民收入达2110万美元,创造临时就业机会500万个,同时在改善环境、增加粮食产量等多个方面将取得显著效益。
(作者单位:广东国际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