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特约记者 范秀珍
“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是今年产业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在广东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并且将投资240亿用于其发展。而与此同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也得以明确,即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将会得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全面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二,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大力发展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网络、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产业等都属此范畴。
万钢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我们立足当前、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抉择。
实际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之下,世界各国都在谋求经济增长的下一轮动力,比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最近又提出其科技主攻方向,包括节能环保和“智慧地球”等;欧盟宣布2013年以前将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200亿欧元的“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英国要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与核能技术等等。
万钢指出,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不可否认的是,2010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密集的一年,那么面对这一备受关注的产业政策,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它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产能是否会过剩?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马德秀明确地提醒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在正当其时,但是我们应该防止产生过剩过热的现象。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不应该急于盯住投资、产值和抢先从国外购买零部件组装产品,纷纷上马各种新项目。实际上,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盲目扩张。否则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低水平扩张,一旦产业技术升级,日益膨胀的产能转瞬间就成为不良资产。
由于发展新能源成为中国降低能源依赖,寻求新的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于是新能源被包装成一种“金融现象”炒作。过去几年里,受暴利诱惑,中国企业对多晶硅的投资猛增,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然而实际上,我国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的现象,并且行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与政策配套、技术进步和内部需求存在严重的矛盾。因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国外市场萎缩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光伏发电技术还不成熟,光电转换效率尚未达到将光伏发电成本与传统发电成本拉平或接近的程度,内需未能大幅启动,曾经“风光无限”的风电与光伏业则必须面对产能过剩的严酷现实。
马德秀表示,一些新兴产业在“大干快上”的同时,并未真正走出创新与高水平发展的新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热衷于从国外买进零部件拼装或进行简单的粗加工,尽管形成了产业规模,却缺乏创新能力,更无从掌握核心技术。但是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外国不可能轻易向我们转让核心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只是一厢情愿。因此,新兴产业发展必须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马德秀说,风电行业就很典型,由于自主创新技术缺失,核心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还要向国外交付相应的知识产权费用,致使风电设备成本居高不下,而在装配环节的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利润普遍较低,甚至导致行业性亏损。
但面对过热或过剩的提法,经济学家刘峰存在不同的看法。他说,尽管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比较热,但相比传统行业,总量上还是比较小的。过剩和过热概念仍是传统行业的思维方式。另外,热不热,投资者会判断。民间资本是一种市场选择,投资者自然会对其有相应的风险评估。当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负面影响也是要仔细判别和关注的。如太阳能领域的硅基电池生产,原料是多晶硅和单晶硅。生产多晶硅和单晶硅又属于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而我国的硅基电池又多半用于出口,所以从产业发展规划看,这类问题需要解决。
战略还是战术?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突出重围,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被称为中国“2010版”经济刺激方案。毋庸置疑,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面对如此大的蛋糕,谁都想切下属于自己的一块,甚至想切下最大的那一块。
3月5日《国际金融报》的时评就此指出,在虚拟经济中,一些上市公司明明是垃圾股,却非要抢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帽子”,因为只要有这个旗号,政府就会大力支持,股票就会扶摇直上;而一些地方政府也如同注射了“鸡血针”一般异常兴奋。据报道,已有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有的省市则提出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这其中鱼目混珠的现象非常严重。
该时评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绝非战术。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国家应该尽快拿出产业规划、科技创新、融资渠道等方面的通盘“战略计划”。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间资本,无论是实体经济与虚拟资本,都应该服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找准位置,各司其职,而不应该一哄而上。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同样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如果个别企业玩旧瓶装新酒的把戏,仅仅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炒作的噱头,以此为由到政府部门圈项目、到金融机构圈贷款,甚至到资本市场圈钱,便会贻害无穷,而且也必将受到市场规则的惩罚。
对旧产业不利?
在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对某些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明确要求淘汰落后产能的行业影响较大。另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会议上指出,一些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比重大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针对中央提出的重点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专家表示,今年的宏观政策对部分央企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一些小央企和二流央企会产生影响,而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则比较有利。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曹光佑表示,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意义重大,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传统行业技术都比较落后,而且产能过剩,发展新兴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很大。现在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力还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这方面要跟上。
宏观经济政策微调可能对部分资金密集型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陆启洲就表示,“根据新的形势变化,中央可能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微调,有些方面将会适度收紧,对我们资金密集型企业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风险意识,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刘峰提醒,企业主要会遇到三个障碍,即技术创新、产业基础设施和体系以及成本问题。但同时,他乐观地表示:“ 这些困难在以前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都通过技术创新、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看好目前这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负责人张岸元对此持谨慎的态度:“新兴产业机会很多,但是陷阱也多。一旦技术路径选择错误的话,损失是惨重的。科技革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应尊重研发创新领域的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