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其石油储量居非洲第一,而且靠近地中海,是中东石油运到西欧、美国的必经之路,东接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的埃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从
一、 利比亚战事对经济的影响
利比亚的动荡局势,给利比亚本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该国95%以上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战争的爆发导致利比亚原本每天160万桶的石油产出全部中断,正常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打乱。
此次战争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全球迅速扩散,尤其是原油价格的连日走高,尽管当前利比亚供应的原油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不到2%,但都属质量极佳的轻质油,大多出口欧洲,因此对布伦特油价有很大影响。随着联军对利比亚轰炸的展开,投资者对市场缺油的恐慌情绪重新占据了市场主流,国际油价迅速回到百元以上;加之国际投机资本借机炒作,导致国际油价再次上演暴涨行情。高油价必然最终会造成多个行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这些波动不仅会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还将进而影响到全世界人们的吃、穿、行、用等生活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经济也因为这次战争而蒙受了巨大损失。近年来,中国十几家大公司在利比亚大量参与了道路桥梁、水利电力、建筑以及通讯等工程。根据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尽管利比亚石油只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3%,但由于利比亚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轻质原油即低硫原油输入国家之一,更由于利比亚战乱对全球油价的助推,中国在原油供应保障和输入性通胀上都面临很大的压力。
更为严重的是,战事打破了在利比亚、在北非、在整个非洲地区的战略平衡,使非洲整个地区进入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在此转型期内局势不会稳定,肯定会影响中国自非洲获取石油、矿产的能力,破坏对中国极其重要的“欧亚海上运输线”的稳定运行。
二、利比亚战事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启示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是指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保持其经济存在和发展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的状态和能力。其核心是国民经济体系抗击外来冲击的能力,主要包括资源安全(如粮食、能源、人才、资本)、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财政安全、信息安全等。
这次的利比亚战事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一)针对资源安全,要加快步伐,加强石油的勘探、储备和拓展新的供应渠道。
石油是一种关键性经济资源,对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深远,与一国经济安全的关系十分重大,石油安全的核心内容是供应安全、价格稳定、储备充分。中国2010年原油消费量4.3亿吨,进口原油2.39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在战略储备方面,美国实际储备原油可满足158天消费,日本石油储备相当于160天进口量,欧盟国家则建立了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而中国从2003年起才开建石油储备基地,到2010年底石油战略储备库容才达到2650万立方米,目前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大约只有30天的进口量,大约17天的消费量。
由于资源有限性和资源分布的地理性、分散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发展经济所需的全部资源。谋取资源的供给、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速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利比亚战事又一次提醒我们,国际贸易往往被战争、国际关系恶化甚至是意识形态因素所打断,而国际分工和跨国生产也往往受到各方面的不利影响。甚至可以说,风险和变数的存在才是常态。所幸的是,中国从利比亚进口石油数量有限, 2010年中国从利比亚进口原油7,373,014吨,仅占全国进口总量的3%,所以该国的局势动荡暂时对我国原油进口没有太大影响。但除利比亚之外,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50%多来自中东地区。随着北非及中东危机有进一步演进的趋势,如果中东局势继续恶化,主要石油生产国如沙特等出现政局动荡,那么对中国石油行业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会是灾难性的。
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所以,中国必须要加快步伐加强勘探,加大石油储备,拓展新的供应渠道。
(二)针对产业安全,一要加快从重外贸转向扩内需的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产业安全是指一国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国际竞争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保持民族产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始终保持着本国资本对本国产业主体的控制。产业安全中对外贸易综合依存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指数,凡是对外贸易综合依存度超过40%的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必然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在平时,依附型经济不可避免地要向中心国家输送着大量利润,在危机时刻,由于现行世界经济体系内在的不合理、不均衡,使处于危机中的发达国家非常容易向边缘国家转嫁危机,依附型国家往往会成为受挫最重的国家。
利比亚现在经济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国有化的石油产业为主体经济。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该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95%。虽然利比亚的生活水平、福利水平、教育水平、医疗水平为非洲之冠,但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其实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且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利比亚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样是非常脆弱的依附型经济。在和平时期,因为作为国家命脉的大宗商品价格,仍然操纵在各大交易所的金融资本手里。是把石油等商品炒上云端,还是打入深渊,全看国际金融资本赢利的需要。现在战事一开,西方阵营的石油禁运,就足以把利比亚国民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
从目前利比亚的战事,到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社会动荡,实际上仍然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波动,是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社会危机传导的体现。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国家也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半边缘”地带,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多年以来一直高居60%以上,事实上,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已经正在把危机转嫁进中国。
降低外贸依存度,扩大内需不仅是中国的基本立足点,也不仅是中国的长期战略,更是当务之急。
(三)针对产业安全,二要加强海外经营投资的风险控制,加大对海外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
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并购日益活跃,国际工程承包,海外投资业务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关于海外经济利益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金融咨询、投行、评级等中介配套服务机制也没有相应跟上,而企业自身在海外项目开发、评审、执行过程中也因为缺少战略思维规划,往往采取各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企业“走出去”后面临多重风险。对于加强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保护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的思考:
1、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加强风险控制。从近年来中国海外的项目分布情况来看,在高风险地区的投资经营所占比重都过高,且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这固然和中国海外影响力增强有关,却也和一些企业、决策者或对投资地情况了解不足、或沉湎于“富贵险中求”的指导思想有关,很多官方机构、部门、企业也确实存在过于重视签约量、生效量、合同总价的绩效考核机制。今后,在项目选择阶段,除了企业内部的评估外,还应充分依托国内外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在较高风险的国家与地区的项目,应慎用BOT模式,慎用卖贷模式;在项目评审阶段,应该提高主权评级打分权重,加强信保理赔强制条款;在项目执行阶段,要加强对所在国政治形势的跟踪和评估。
2、要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当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突出问题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合同管理、组织文化整合和人力资本整合方面,中国企业与国际行业领先者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和承担更大风险。以加强合同管理为例,各企业不仅要高度重视一些常见常用重要条款如保函的格式、要求、性质,付款进度、付款比例、罚款指数、交付条件等,对那些看似累赘的条款如不可抗力条款、中止条款、复工条款、劳工条款也应逐字逐句地予以重视。
3、官方应指导索赔工作。此次利比亚战事造成大量的中国在利项目的突然中止,战后利比亚政治生活状况可能发生剧变,原来的发标方、业主或面目全非,或可能不知下落,原有的合同可能会不了了之,甚至被公然撕毁。毕竟按国际惯例,战争损失属不可抗力,战乱与动乱的财产损失一般不在国际保险和合同赔偿范围之内。中国官方应通过有力渠道,帮助企业尽量争取索赔。如可根据战争赔偿的法律(如联合国第692号决议),向利比亚政府(无论新、旧)索取部分国家赔偿。在今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索赔工作中,官方的这种指导角色也应该常态化。
4、中国企业不要“迅速回场”。此次利比亚危机成因复杂,卷入的利益方很多,即使战争暂停,深层矛盾在十数年之内也很难缓解。但战后的利比亚当局为尽快恢复元气,势必会以各种优惠、承诺,引诱包括中资在内的各国投资回归。有关企业应认清形势,慎重“回场”,中国政府和驻外机构也应审时度势,严格把关,对不合适的冒险经济举措果断叫停。伊拉克战后重建的长期复杂局面已经充分证明了不能迅速回场的正确与必要。
这是一个矛盾和对抗俯拾皆是的时代,这是一个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相交织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已经上升为中国的重要经济利益的时代。尽管有很多国内外评论对中国这次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表示赞叹,但是其中暴露出来的我们国家的短板尴尬却也是难以遮掩的——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维护手段更好地维护海外利益。
无论我们得出多少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启示,归根结底,对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保护最后还是要落到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上来。
(作者:BINCHINA/广东国际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