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盐,还要酱油干啥?”新华社某记者想了解一下物价上涨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 ,便询问一位农民的柴米油盐酱醋支出情况,农民的这句话让该记者心底一阵心酸,也让笔者为之动容。
别了,高速GDP崇拜
一年之计在于春,2011年开春便从邻国日本传来消息,2010年度日本名义GDP总值为54742亿美元,这一数字较中国同期少4044亿美元。几乎所有的国际媒体均在数据发布后迅速发声:持续数十年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历史已被终结,新兴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仿佛在一瞬间将中国带入了难以想象的高度。
同样是在年初,在“十二五”的开春之年,“两会”刚一结束,“幸福”的字眼便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纷纷落纸成文。为打开“幸福广东”这扇大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议:不追求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速度、大总量,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广东省开始主动“放低身位”,不惜降低GDP增长速度谋求转型。
一边是GDP给中国带来的光荣与梦想,一边却是地方政府悄然地将GDP目标调至个位数,试图摆脱“GDP崇拜”。从GDP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似乎难以取代的尊崇地位的争议就从未停止。“GDP是充满穷人的富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如此警告世人。“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广东传统发展模式已发挥到极致,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广东不需要带血的GDP和污染的GDP,广东需要的是智能的GDP、幸福的GDP。”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说,我国的GDP去年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世界第二,作为单独的经济体,广东的排名也入了全球20强。然而,以人均GDP表示的效率,我国依然在100名以外,广东2010年人均GDP大约在7000美元,还没有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今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幸福广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如今,如何定义幸福,如何建设幸福广东,俨然已成了广东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不能为发展而发展,为GDP而GDP……谈幸福广东,就是要淡化GDP神话。”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在接受新快报专访时,对汪洋书记提出的“幸福广东”做出了如是注解。他认为,以往的唯GDP 论,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激化,若处理不好,有可能会让广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停滞不前。当前“幸福广东”概念的提出,无疑是破解各种矛盾的一把利刃,同时也指明了广东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温家宝总理近年来也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幸福广东,已经到了付诸实践的阶段。
错了,分配不均
从2006年开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便开始参与关于幸福感的评价,5年来已搜集了近40万个样本数据,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实例,记录了国民幸福感的起伏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幸福指数的消长。他指出,国民幸福感来源,首先是收入,没有收入做基础,任何一个群体,就谈不上幸福;在过去5年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最大的困难也是收入的提升。
然而,国内一份《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所传递的信息却耐人寻味。分析被调查者的所属行业和职业后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一些垄断企业的从业者为何幸福感高?公务员为何能够登顶幸福调查?这一点报道很清楚,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完善和社会地位高。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感到不幸福?难道仅仅与收入有关吗?如果与收入有关,那么这些人员为何收入不高,是不是仅仅与职业属性有关?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国垄断企业员工只占职工总数的8%,但他们的工资总额长年占据全国工资总额的55%~60%。这是从工资总额的差距看,那么从工资倍数看呢?数据显示,2008年,电力、石油、烟草等垄断性质的行业职工平均收入,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到10倍。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汤普逊说:“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重要的不是仅仅拥有财富的问题,而是财富的正确分配问题……人要想快乐,便脱离不了享受的物质手段,这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主要就是财富,但是人们可以在拥有较少财富的情况下达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境地,而在财富极为充裕的情况下,却仍可能非常痛苦。和社会利害攸关的主要是财富的使用和分配问题,而不是财富的多寡。”这话说得很有针对性,如果收入分配不公平,那么即便日后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的收入提高了,他们同样会有不公平感,更遑论幸福感。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较为发达的物质生活,幸福就是空中楼阁,就是无源之水,就只是浮云,甚至连浮云都不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分配不均显然已经成为建设幸福广东需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来了,幸福广东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那“十二五”的春风里。建设“幸福广东”,前提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建设“幸福广东”,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把经济发展的目标由总量增长转向国民收入增加,从追求“国富”转向追求“民富”。荷包满,心里安,群众才有幸福感。民富了,才有消费的增长,才能持续地释放内需,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
“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幸福广东?” 2010年12月30日,28位省级老干部齐聚广州,在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上激情发言,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他们指出,幸福广东由幸福家庭、幸福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等组成,幸福广东建设,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发展要避免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80后、90后的危机感很大,他们就业不困难,但是在如此高房价下,他们的焦虑感强,影响了他们的发展。老同志们强调,我们的社会必须要有这样一种机制,使得年轻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向上发展。要有一个社会环境,使得各个阶层的百姓,通过努力,能够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少数富,多数穷;集中起来量很大,人均穷。”老同志们指出,社会财富增加后,矛盾也凸显出来,这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财富分配相当重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把改善民生提到很高的位置。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也把民生问题提得很高,给人民提供一个发展机会。“广东财政收入排名全国第一,如何分好蛋糕促和谐,事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进程,影响广东科学发展的大局。”他们建议,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解决分配不公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初次分配中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劳动者报酬增速与GDP增速尤其是与财税增速相适应。
幸福之路,民生开道。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强调:“今后,每年省里都要做几件改善民生的实事,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实事做好了,人民群众就很温暖,幸福感就很强。”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也表示,从建设“幸福广东”来看,5年后全省将实现四大变化: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幅8%,分别达到35000元和11500元;二是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77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500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80万套;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平均期望寿命达76.5岁,森林覆盖率达58%;四是社会环境明显优化。
农民的碗里少了“酱油味”,或许有物价上涨的原因,但更多的应该归纳到贫穷,归纳到收入分配不均。收入上来了,笔者想幸福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