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邹蔚苓
从百年前“葡萄美酒夜光杯”开篇,到十年前“红酒加雪碧”的高潮,现在中国人已经学会了消费葡萄酒,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最有潜力的市场。特别是进口葡萄酒,据中国海关统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下降,但中国进口葡萄酒同比却增幅在30%以上。不仅进口葡萄酒近年来在国内销量日渐剧增,其它进口洋酒,包括白兰地、威士忌等烈性酒也同样在国内市场日益红火。而反观国产酒,能走出国门的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让洋酒在中国如此盛行,而国产酒却难以“飘洋过海”?这样下去的后果将会怎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广东省酒类专卖局副局长朱思旭、广东省发改委原主任陈善如及广州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体系的庄健乐博士,请他们为读者就以上问题作出剖析。
洋酒在国内尤其在广东盛行
洋酒在国内市场的日益红火,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广东。“不是在广东,就是在去广东的路上。”业内人士说。广东拥有中国最大的洋酒市场,最大的酒商组织和最大的酒类商品集散地。目前,国内进口葡萄酒七成是从上海口岸进口,而五成以上在广东销售。全国进口酒量高达260亿元,广东消费占一半以上。
“广东地处沿海改革开放的地区,接触外来文化较早较频繁。随着对外交流和广东经济影响力的不断加强,国外酒商一直关注广东酒类市场的销售,用体验营销、服务营销和综合推广等模式,赢得了广东消费者对进口酒的喜爱。”朱思旭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广东酒类销售总额约300多亿元,比前年增长了20%。其中进口酒占100多亿,且进口葡萄酒增速高达30%以上。据报道,仅法国葡萄酒巨头卡斯特公司(Castel)在去年5月底的时候,其出口中国的葡萄酒数量就上涨了243%。
业内人士分析,洋酒在中国盛行,主要是因为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而且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预计在今后仍会保持7-8%的速度稳定增长。随着国外市场持续低迷,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洋酒的“避风港”,它们都将加快步伐,逐鹿中原。
除此之外,朱思旭认为还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洋酒贸易壁垒的取消。这是根本原因。贸易壁垒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关税壁垒。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烟草作为特殊商品,关税仍然很高。但酒类被当作了一般商品,关税逐年下调。烈性洋酒关税从2001年的80%下调到2005年的20%,进口葡萄酒从40%下调到10%。这导致进口酒的综合税率和国产酒相差无几。国产酒在税收上没有了优势。二是技术壁垒。原本我国对进口酒有个壁垒,即实行杂醇油标准。但这个标准于2005年取消了。可对于国产酒,这个标准在实施两年后,即2007年才取消。正是因为关税和技术壁垒的取消,导致洋酒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还有就是国内时尚高端领袖人群的带头消费,从而带动了大众消费,即经济学凡勃伦法则的高端影响的带动作用。“所谓上面领导喝什么,下面群众就喝什么。”
至于进口葡萄酒为何能如此高速增长,朱思旭解释说:一是进口葡萄酒质量较好。它们制造历史长,工艺技术好。这点国产葡萄酒与之差距较大。二是进口葡萄酒价位大多不太高。这其中原因值得我们国产葡萄酒借鉴。它们价格不贵主要在于:在国外,生产葡萄酒能得到政府补贴。葡萄被当作是农产品,出口葡萄酒也可以退税。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也有助于降低进口葡萄酒的价格。最后,与它们整体有效地推广密不可分。国外生产商、行业协会,甚至它们的政府部门都会齐心协力共同在中国推广本国葡萄酒。如施瓦辛格作为政府官员曾来上海推广他们的酒。
挑战成为广东酒类市场的主旋律
因此,业内人士表示,挑战已成为当今广东酒类市场的主旋律。首先是国产白酒面临洋烈酒的挑战。目前,在广东酒类市场上,洋酒的消费总量与国产白酒基本接近,但呈明显上升趋势。以保乐力加集团为代表的洋酒巨头,多年来看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揣透了国人的消费心理,经营策略领先一步,配合政府打假得力,迅速攻城掠地,占据了本属于国产白酒的相当市场份额。近年来,国产名优酒,如贵州茅台酒、五粮液等开始在市场上反守为攻,在高端的酒类奢侈品市场与洋酒展开正面争锋,阻击来势汹汹的洋烈酒。
其次是国产葡萄酒面临进口葡萄酒的挑战。进口葡萄酒凭借国外红酒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影响力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去年,国外葡萄酒厂商大举进入广东市场,据估计,今年力度将会加大。进口葡萄酒销量增长迅速,使国内葡萄酒企业面临价格、质量、销售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第三是广东地产酒面临外省酒的挑战。由于市场高度开放、消费水平较高,广东早已成为各个酒企必争之地。长期以来,广东酒业市场流通畅旺的均以外省品牌酒为主,广东地产酒一直处于市场竞争的弱势。然而广东地产酒亦不乏自身的产品优势和文化特色。目前在梅州、顺德等地先后兴建了大型的地产酒生产基地,通过制定行业和产品标准,寻找契机,力求突破,大力发展中高档酒,甚至向领军品牌目标发起冲击。
国产酒想出口不容易
“中国对欧盟贸易中,唯一产生逆差的商品就是酒。”朱思旭说。
为何中国国产酒那么难出口?朱思旭分析出五个方面的因素:一、 我国对进出口酒使用双重标准,国内标准高于国外标准,自己给自己设立出口门槛。比如标签,我们对自己国产酒要求严格,标签内容必须完整详细。而对进口酒则很宽松,有的进口酒标签简单到没有产地、成分、经销商等等都可以。再如对国产酒须检测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而进口酒只须检测卫生指标,给予进口酒超国民待遇。“我们有一家黑森林酒业公司,生产了一种水果酒,德国人很喜欢,要进口。结果它却出不去,因为它的甲醇指标符合德国标准,却不符合我国标准。”
二、国产酒口感、香气、酒精度等产品本身特质与外国人饮酒习惯不太相符。“比如洋酒酒精度最高在40度左右,而我国国产白酒不少达到53度,太浓太烈。洋酒可加水加冰,可在家庭、酒吧等多种场所饮用,而国产白酒则不行,只能在吃饭时喝。”
三、多数国家进口酒类关税很高,多在200-300%。
四、国产酒的营销推广力量不足。绝大多数靠企业自身宣传广告,没有行业和政府部门的整体合力推广。
五、民族文化输出力不强。这是国产酒出不去的深层原因。朱思旭指出了症结所在:“中国经济虽然发展了,但文化渗透力却远远没跟上。说到底,酒与文化密不可分。比如法国酒很有名,因为它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培育,三代才形成贵族。轩尼诗酒的老板就是LV老板,它输出的就是一种贵族奢侈品文化。”
进出口酒之忧
基于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消费人群的基数以及正在上升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酒业市场也随之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葡萄酒的人均年消费量是0.5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2008年国产酒产量为70万吨,仅占全球2%。
“这些都为海外葡萄酒进入中国,填补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业内人士称。
另据介绍,酒业的利润极其丰厚,高达70%左右。如果按照目前进口葡萄酒年增速30%,国产葡萄酒萎缩50%,进口与国产葡萄酒各占50%市场的状况,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很快将被进口葡萄酒占领。
“进口葡萄酒不仅赚取了中国人巨额钱财,而且将严重冲击国家农产品,对产业安全造成威胁,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广东省发改委原主任陈善如指出,“现在超市里,人们都喜欢买几块钱一个的蛇果(一种进口苹果),而不买国产一块钱几个的苹果。可想而知,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产品的冲击,对中国果农造成的压力有多大。进口葡萄酒如果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国产葡萄酒将无招架之力,结果必然影响到广大的中国葡萄果农。果农的葡萄卖不出,收入没了,生活不稳定,问题就来了。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问题。”
对策
面对洋酒大举“入侵”国内而国产酒难以“漂洋过海”的令人忧虑局面,朱思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策:
首先,关于国产酒的出口难问题:要给予国产酒与洋酒相同的国民待遇,应增加进口酒的理化指标,让两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鉴于进口酒的标签、卫生指标等检验由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而国产出口酒的标签、卫生和理化指标等检验由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希望两个政府职能机构的检验部门能够合并办公,加强联合,使得分别行使的两套标准能够内外统一。
其次,如何抵挡进口葡萄酒的进攻:需要靠政府鼓励扶持国产葡萄酒行业发展,政策上要重视保护,经济上要补贴免税。“种植葡萄,就像女同志生养小孩,18岁前一直是付出的。葡萄种植,前18年是一个完全投入不产出的过程,它一出生就应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开始免税。”朱思旭说。他透露,目前国产葡萄酒中,即使是一些名牌葡萄酒,因为种植葡萄成本太高等原因,也是引进国外品牌原汁,在国内勾兑,再贴上国产酒牌子,进入市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严格地说,国产葡萄酒并没有自己真正的民族品牌。
“政府应把对葡萄酒行业的重视提升到国民经济安全战略思想上来扶持。要鼓励国内适合种植葡萄地区的人们种植葡萄。”陈善如说,“我国国土辽阔,像河西走廊一带,就很适合种植葡萄,我相信那里种出来的葡萄不会比欧洲的差。”
广州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合应对体系的庄健乐博士则认为,应对洋酒的大举“入侵”,我国也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性贸易措施加以“抵挡”,比如恢复与国产酒一样要求的“理化指标”、“杂醇油”标准和食品标签制度等,甚至设置一些国产酒容易达到而洋酒不易达到的标准,给洋酒进入中国设置一些“门槛”。另一方面,国家WTO/TBT(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心和相应行业协会应及时跟进国外相关标准,研究并发布各国进口酒的市场准入原则,从政策和措施上帮助国产酒走出国门。当然,这些都有待专家进一步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