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安全成为一个重要而且热门的话题,贸易安全也时时被人们提起。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出口居全球第一位,进口居全球第二位。国民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息息相关。如果贸易安全出现了问题,经济安全显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什么是贸易安全
考察一下近年来专业人士和一些研究者所讨论的贸易安全问题,可以发现它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贸易安全,应当是指在国际贸易中运用各种技术、标准、法规、规则和管理措施,保证整个贸易流程不受破坏和干扰,保护交易者的利益不受损失。在国际贸易的货源采购、装卸、运输、通关、提货、付款、结汇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天灾人祸等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没有必要的防范,交易的商品和交易者利益就可能受到损害。按照交易的不同环节,我们可以将贸易安全具体划分为货源安全、储运安全、通关安全、交货安全、付款安全和结汇安全等。在国际贸易中,签订合同要符合法定的格式,运用规范的术语和条款,承运人要具备一定资质,交易的货品要购买规定的保险,经过法定检验检疫程序,向进出口双方的海关申报和接受查验,付款要通过银行开具信用证等安全的方式,贸易结算一般都选择币值稳定的货币等等。这些都是保证贸易安全的传统做法,也是贸易安全的基本要求。
贸易安全与经济安全联系十分紧密。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都更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分工,许多产业都依赖于进口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越来越多企业的产品要销售到国际市场上去。一旦对外贸易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一国的原油进口因为输出国爆发战争而受阻,或某种大宗产品出口因为传染病流行而被输入国禁止,或大笔货款因为开证的银行倒闭而收不回来了,都会对一家企业的正常经营,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破坏性影响。近年来,恐怖主义威胁和海盗劫持货轮事件频频发生。为此,世界海关组织(WCO)和一些重点国家都提高了货物装运地海关对集装箱进行查验的要求。有关国家,包括中国还派出军舰到海盗船猖獗的海域开展护航行动。这些举措都是在维护我们的进出口货物的安全,同时也是在维护经济安全。
贸易安全的延伸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当一国对外贸易政策、体制、结构、方式、外部环境、对外经济关系等出现严重问题时,其正常的贸易运行就会被扭曲。这时,受到影响的就不是一两家贸易商的利益,而是一国或地区总体的贸易利益。这样的贸易状态显然算不得是安全的。因此,人们把防范这样一些重大体制性、结构性和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也称之为贸易安全问题。实际上,这是贸易安全含义的发展,已经将维护贸易安全由技术、规则和管理等微观、中观层面延伸至政策、体制、结构和贸易环境等宏观层面,扩大了贸易安全问题的外延。
尽管不同的论者对贸易安全问题有着不同概括和定义,但是宏观风险的防范对于外贸的健康发展确实十分重要。上世纪末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一下子将一批曾经以出口导向战略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的国家国际收支和国民经济推向濒临崩溃的境地。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不仅导致许多大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破产,更是使世界贸易量下降了10%左右,无数企业倒闭,员工失业。在危机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都遭受了打击,但创伤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由于危机前就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和调整措施,宏观经济结构比较健康,危机中又果断和正确地应对,所以能够率先从危机中走出,出口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而相当多的国家则一蹶不振,需要较长时间调整,出口产业才能实质性地复苏。
宏观风险防范十分重要,但是没有必要将所有宏观问题都与贸易安全挂钩,好像危机四伏,陷阱处处。贸易是一种交换,不可能老是一方得益,一方被算计,这样的贸易不可能长久。有时,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尤其是解决贸易争端时,我们需要接受一定约束,作出一定妥协,也就是说,要付出利益上的代价。这是一种必要的交换,并不代表我们的贸易安全出现了问题。只有那些结构性、全局性、可能带来本国较大利益损失的问题才能算做是贸易安全问题。
贸易安全面面观
一般而言,安全或者不安全,总是与风险大小相联系的。风险越大,安全越容易受到威胁,越要重视防范。贸易安全和经济安全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领域允许海外投资者进入。他们不仅可以合资,还可以独资经营。国内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地到国外去投资、设厂。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在此过程中,受制于人的风险、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冲击的风险、甚至因为缺乏经验而上当受骗的风险无疑都增大了。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国际经济和贸易知识,洞察世界经济风云变幻,掌握对外经济合作的本领。这样才能防止上当受骗,才能预见到可能的风险,采取有效对策规避风险,维护对外经济贸易的安全。
但是,有些人认为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产业受保护程度低必然影响我们的贸易安全,担心对外开放走得太快了。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经济才能得到较快发展。不开放必然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所以,绝不应当把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贸易安全对立起来。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开打贸易战只能两败俱伤。只要贸易结构合理,市场多元化,出口产业通过技术进步保持竞争力,那么外贸依存度高一些、市场开放程度高一些的国家并不必然比那些依存度低、开放度低的国家更不安全。
维护贸易安全要求我们具有多维视角。比如,发展中国家大多认为贸易逆差过大会影响经济安全,总希望保持一定顺差。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奖出限入,以至于近年来进出口出现了较大的顺差。顺差大说明出口竞争力强,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大,在此意义上讲是好事。但是顺差过大也带来内外经济失衡的风险,带来越来越大的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加剧的压力。顺差过大意味着进口的潜力没有发挥好,是民生福利的损失。在国际货币体系大幅动荡形势下,过大的外汇储备还面临贬值的可能。所以,顺差大了也未必安全。对外贸易发展必须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可持续的才安全
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比同期世界贸易额增长速度高出10多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尽管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外贸年均增长仍然达到15.9%,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
不过,我们对此却不能够盲目乐观。“十一五”我国外贸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有利于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出口企业研发、设计和营销能力还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占比重还不大,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贸易摩擦不断,保护主义正成为较大的威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市场高位震荡,资源、能源进口成本持续上涨;我国国内出口产业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人民币仍然面临较大升值压力。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外贸的可持续增长,并可能损害到我国总体和长远的贸易利益。
从中长期看,我国外贸遇到的主要挑战,不是能不能增长,而是增长能不能持续,能不能实现内外部经济的协调、外贸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外贸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只有均衡、协调和可持续的贸易,才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国民福祉、最小风险的贸易。新形势下,国家将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外贸三者协调拉动转变。加快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进出口大体平衡增长,不仅是“十二五”期间增强外贸竞争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贸易安全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更协调和可持续的贸易才是安全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