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安全的定义
产业安全是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的交集,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并不断获得持续发展,出口产品不受歧视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本国产业的主导地位与竞争力,是一国产业综合素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集中反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安全是经济发展中的动态问题和常态问题,核心是竞争力,保障是预控力。
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
第一,投资自由化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中国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可能导致我国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抑制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并凭借其垄断优势形成股权、技术、成本、品牌和一体化控制。
第二,贸易自由化
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在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环境下,获得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发展空间扩大。但是,我国产业也同时面临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际贸易保护增强的压力和冲击,具体表现为:进出口贸易总量增加,但不同产业受到的影响不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对外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交换收益减少,贸易条件有恶化趋势;进口商品存在倾销补贴行为,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
第三,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某种经济社会目标,从供给角度对产业活动实施经济干预的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产业政策的制定、转型及实施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我国应该从全球视角来重新审视产业政策目标和政策体系,力求从全球范围来解决资源在部门间和部门内配置的效率问题。
第四,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可见,一国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民产业权益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损害,产业的发展权也无法真正享有和行使。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产业国际竞争力被看成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是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大量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以至造成引进再引进,长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据统计,全国研发资金只有GDP的1%,而国外普遍是2%~3%;我国大中型企业3/4的企业,基本上没有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研发投入也只有营业收入的1%左右,而外国跨国公司却普遍达到3%~5%甚至10%以上。
我国产业安全受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约束。中国迄今仍未穿越科技关隘的制约,目前,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赖率超过50%。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
第二,能源资源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不断加剧
2007年,我国GDP占全球的5%,但消耗的钢材占全球的37%,水泥占45%,铝材占25%,一次性能源占12%,淡水占15%。必须下决心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坚决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消耗比较低、污染比较少、技术含量高、劳动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否则产业的持续发展,将会因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而难以迈开步伐。
第三,外资对国内某些行业的控制和垄断,将会严重制约国内企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FDI(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资大量进入和并购国内企业,在弥补国内资本不足、引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最近一个时期,外商并购重点转向我国行业龙头企业,要求绝对控股,拥有并限制中国品牌,全面确立在中国相关行业的垄断地位,中国产业面临沦为国际产业分工总体格局中“打工者”的角色。
产业安全评价系统及预警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投资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一国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受到的外来威胁越来越大,使其生存与发展受到影响。为了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产业的安全性以及遭受损害的程度,各国极有必要建立、健全产业安全的评价系统和预警机制。
产业安全评价是以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为一般理论基础,以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为直接理论解释,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主要通过定量分析,对一定期间特定产业的安全性所作出的客观、准确的综合评判。目前,我国已有学者构建了以产业生存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为一级指标,在4个一级指标下包含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产业安全预警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系统的行业安全预警机制,各行业对行业安全的认识也不足。自从加入WTO以来,国家经贸委为了各行业应对加入WTO的挑战,维护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已经启动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大行业的安全预警机制,但这是由政府出面主导组织并实施的,并不符合国际惯例。西方加入WTO组织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形成“小政府大行业协会”的布局,而我国的行业组织在行业安全预警中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我国产业安全预警中“产业范围概念过宽、尚未建设出口产业安全预警机制、数据库不完善、忽视国外技术壁垒影响”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产业安全预警机制的建设。
如何应对
一、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而言,在如何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上,应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为现实依据,力求采取针对性措施使中国产业更好地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有信心地迎接挑战,从根本上确保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特别是经济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总的看,在探讨提升产业竞争力这一问题时必须结合确保产业安全这一现实需要,因此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产业保护与培育产业竞争力的关系。既不能过度保护,又不能完全放开,要将保护与开放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加以对待。
二是处理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当前中国在劳动力等方面的既有优势,又要通过不断学习与借鉴,将落后优势逐渐转变为具有本土市场特色的竞争优势,不可妄自菲薄,又不可急于冒进,在动态的实践中从“低级”入手,扬长避短,循序渐进,通过夯实基础,积累资本,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处理好民族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实施产业保护
产业保护和产业安全是针对同一问题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的概念。两者的关系可以简要描述为:安全是目的,保护是手段。产业保护可描述为:在对外经贸交往过程中以坚持向国际惯例靠拢为原则,以维护贸易自由化、公平竞争与公正交往、互惠互利为基础,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促进多边贸易利益、提高国际贸易效率为动力,对本国的幼稚产业和重要产业在其初生时、在其生成过程中、在其力量相当弱小时或在其已经强大但需要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时,实施各种相应措施下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达到积极、稳步、健康、高效发展的目的,并避免消极影响、消极作用出现的一种积极、理性的外向型政府规制行为。
WTO为了有效地协调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允许成员国使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安全。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应根据WTO规则,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从国内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出发,对国内产业实施必要的保护;而且,政府所实施的保护必须由以“后期保护”为重点的宽泛的保护转变为以“前期支持”为重点的有选择、有限度的保护,这也是政府实施产业保护的一个基本取向。
在WTO体制下,成员国政府作为参与主体,一方面应全面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参与WTO规则的制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分散国家产业风险;完善国内相关的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对国内产业的支持等方式强化自身在维护产业安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WTO救济体系与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经济利益,制定符合WTO原则的重要产业发展保护政策,培育企业及产品竞争优势,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开放应对开放中的危机。
三、正确看待外资自由化
第一,正确处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关系
进一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改变过去以竞相压低土地价格、牺牲财源和随意性的财政补贴等恶性竞争手段的招商模式,在统一对外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今后我国利用外资要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着力提高吸引外资质量,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一是必须建立引进外资的国家产业风险管理与安全防范机制。这个机制包括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不断跟踪中国利用外资的相关信息,履行产业安全的预警职能和研究职能,不间断地监控研究整个产业的经济运行状态。
二是建立敏感产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战略行业、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和发展主导权。
三是加强对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监管,积极运用反垄断的相关法律防止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寡头垄断行为,并建立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防止不正当的并购破坏国内经济秩序。
四是控制支柱产业和企业,避免外资控制普遍化。
五是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在逐步放松资本管制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资本管制的效率,某些项目仍然可以适当放宽,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但是要加强对外资企业利润汇出、短期资本流动和资本流动中异常行为的监管。
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第一,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和科技兴贸战略。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第二,构筑我国的贸易保障体系
为防止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保护已有市场,我国应加快建立多层次、多视角、多渠道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同时,要建立多边、区域和双边、国内等多层次的贸易救济机制,加强对不公平贸易做法的调查和制裁,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通过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实行扩大内需,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保持总体贸易动态平衡。
第四,完善我国社会责任和劳工标准立法,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体系,有效应对社会贸易壁垒。
第五,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整理/ 实习记者 姜燕 (据《中国产业安全报告》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