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安全 > 相关案例

相关案例

预示日军即将败亡的钱币——陶币(作者:郑直、陆浩/广东国际经济协会)

发布时间:2011-08-21

  相信大家都知道市面上流通的货币都是些金币、银币、铜币、铁币和纸币。然而,您可听说过用陶土烧制而成的陶币吗?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1932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扶植了伪“满洲国”,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和控制东北的工具。伪“满洲国”为了操纵东北金融,建立了一个伪“满洲中央银行”。该银行曾发行过一种除纸币、铜币和铝币外的硬辅币。伪满洲国制造的这种货币有康德11年(1944年)5分、康德12年(1945年)1分和5分,共二种面额、三种版别,呈紫红色或桔黄色,在东北民间俗称其为“胶木钱”或“钢纸钱”。这种硬币不是金属币,不能再行熔铸,别无它用,并不被人们重视,所以,留存下来的也不多。为何会用陶土来铸造出这种质地差、使用寿命短的钱币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翻阅一下它的历史。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本国经济危机的困扰,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夜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因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1932年3月日本扶持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做傀儡,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从此,东三省成了日军以战养战的基地。

  为了保证战争的继续,日本必须确保军工生产,限制民用生产,颁布了《战时紧急经济方案纲要》,加紧资源掠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日本附庸国的伪满洲国,按照主子的旨意,不但不能继续用铝(生产飞机的重要材料)铸造硬币,而且还将1933――1940年铸造的铜、镍币及1939年以来铸造的铝币,大量收回熔毁上交。为了应对辅币紧缺的局面,只好从1944年下半年起改用陶土烧制硬币代替金属铸币流通。

  自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穷兵黩武已七年的日本,储备的战争物资已消耗殆尽,已走上了穷途末路,由此可预知他们离败亡已为时不远了。果然,日军因原料缺乏生产不继致使军舰和飞机越打越少,而美军却因军工生产源源不断而越战越强,1944年底发起菲律宾战役,1945年4月歼灭日军联合舰队,6月取得冲绳战役胜利后其海空军已直抵日本国门,迫使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他们更是为了搜罗作战物资,到处搜刮金属物,制造枪弹武器。当时伪满政权,一方面将大量金属矿奉献给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将社会上流通的铜币收回,并到处搜刮民间铜器,就连箱柜上的“铜活”也不放过。

  三枚小小的陶币,不仅昭示了日军走向最后败亡的轨迹,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的重要铁证。

(文:郑直、陆浩/广东国际经济协会)

上一个: 巴西——动感都市 下一个: 饥饿疗法十六年(作者:田诚谦居士)
^